莲池行宫十二景

乾隆十年(1745 年),为了满足乾隆皇帝西巡驻跸的需要,保定使馆被改建为行宫,称莲池行宫。第二年,乾隆皇帝陪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回銮即驻跸于莲池行宫。自乾隆十四年(1749 年)开始,在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字遐榖,号问亭、宜田,安徽桐城人)主持下莲池的建筑物作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景观焕然一新,突出的有“十二景”,即:春午坡、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方观承绘图十二幅,每图各系以图解和图赞,各图赞均有方观承五言古诗一首和莲池书院院长张叙(字滨璜,号凤冈、凤岗,江苏太仓人)七言绝句一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乾隆皇帝第三次西巡五台山归来,驻跸保定。方观承将托裱好的十二幅莲池景图呈皇帝御览。乾隆皇帝遂于每幅景图的后面各题诗一首。

莲池行宫十二景建成后的四十三年间,乾隆皇帝又先后七次来保定驻跸。嘉庆十六年(1811年),嘉庆皇帝西巡五台山,闰三月回銮保定,亦驻跸莲池行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巡幸莲池。

迎门而立。它是一座用太湖石参砌的假山。山上,石磴增幽,古柏耸翠;南侧,景名“春午坡”三字赫然映目,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块御笔诗碑清晰可读。坡南有牡丹芍药圃。每当春末夏初花开时节,花光泼眼,暖香盈袖,正如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因此命名为“春午坡”。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处景观,亲笔为它题写景名,并题咏诗歌多首。现在我们在假山上看见的景名刻石和三方诗碑,都是当年的遗存。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春午坡》中赞叹说菁莪雅化辟莲池,秀障当门春午披。漫爱牡丹花富贵,濂溪爱处正宜思。

在濯锦亭西北。这是一组平房,硬山布瓦顶。正中三间是花南研北草堂。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将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花南研(砚)北”,是形容这里适于赏景著述。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花南研北草堂》中赞叹说: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绿柳艳韶光。若云不羡清幽好,何必颜堂曰草堂。

在花南研北草常西北。南向五楹,高二层,乾隆皇帝赐莲池书院的“绪式濂溪”额曾高悬于堂中宝座之上方楼名沿用元代贾辅藏书楼的名称。贾辅,蒲阴(即今河北安国)人。他虽为武将,却喜欢藏书。他先后参加攻打河朔、河南、淮南的战役。每克一地,别的将领都去争抢“金帛子女”,他只收集图书,数十年间聚书数万卷他的别第在雪香园(今莲池)北面,1236年在其中建成万卷楼,将图书分为九类,贮于楼中。方观承把一座新楼命名为“万卷楼”,就是为了承续这段历史。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万卷楼》中赞叹说:郝经贾辅迹犹著,九等五车事匪奇。咨尔于中枕菲者,尊闻要在勉行知。

在北塘北岸正中,南与藻泳楼相望。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阁名借用《晋书·郗鉴传》赞语“高芬远映的词句来赞美荷花,谓高洁的节操灿如日光,远照四方。阁联“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为清代有“淡黑探花”之誉的书法家王文治所撰书。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高芬阁》中赞叹说:延楼连属贮羲文,相映罘瑞色氲。那更名言藉司马,早应此阁号高芬。

位于君子长生馆之西。原为养鹤的地方,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四周有廊。乾险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鹤柴》中写道: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不必禽经征故事,九皋深意缅风人。

在曲步桥之南。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柱联“海为龙,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亭名源自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宛虹亭》中赞叹说:垂虹宛宛跨堤濆,一笠横空与半分。却是清波无我见,亭桥入影总沄沄。

位于昆阆院东南。原为佛寺,整体建筑为相连的两个院落,正院在西,前为佛殿,后为高二层的藏经楼;跨院在东,为栖止之所,有煨芋室、十诵禅房等。乾隆皇帝对于在此建佛寺和藏佛经持有异议,但是也不排斥,因此其《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蕊幢精舍》中议论说:此莲池匪彼莲池,缀景聊观精舍奇。若论顾名思正义,藏经应效郝经为。

在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二层歇山顶,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前面有假山高耸,后面与左右有芳沼环绕。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十分惹人注目。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藻泳楼》中赞叹说:波漾风行镜里披,青蒲白芷画中猗。朱栏小凭知鱼乐,正是濠梁春水时。

在南塘南岸的平地上。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原是习射的场地。《礼》云:“射之为言者,经也。义取诸此。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绎堂》中建议说:经堂小坐经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设使工夫艰并及,不防力守一经为。

在藻泳楼东北。是一座大型假山,中部为泥土,周围是叠砌的山石。行宫时期,山上有一“香茅覆顶’的小亭子,叫“乐胥亭”,后来更名为“观澜亭”。山下则为篇留洞。它是一个人工石洞,在假山腹部,有三个洞口。出南口为“深壑”,它是南、北塘相连的东水道,一面为峭壁,犹如深谷。出北口是中心洲的东西甬道,洞口嵌着乾隆皇帝题写的洞名与咏景诗的刻石。出西口为小柏树林。清代乾隆皇帝很喜欢此景,四次为它题诗(今洞壁尚嵌诗碑两方),因此以宋代苏轼《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诗中“清篇留峡洞”之句名洞。洞名刻石也是他的手笔。他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篇留洞》中赞叹说:牝谷含虚径转幽,云浆疑自乳钟流。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

在红枣坡之北。面阔五间,高敞西向。轩前种竹数百竿,寒绿森森。轩名取意于宋代欧阳修《刑部看竹效孟郊体》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轩南有个宅院,叫“竹烟槐雨之居”,宅名取自宋代吴文英《梦窗词·数日西风》之句“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寒绿轩》中赞叹说:无碍岁寒曰有筠,春来绿色又从新。池中埭上皆君子,舍此应为何等人?

在篇留洞东北。这是一座桥亭,也叫廊桥或桥廊,上亭下桥,南北两侧檐柱间设护栏,既可供游人过河,又可供游人避雨或坐憩。南塘东沟回归北塘的水,即流经桥下。亭名取意于孔子、孟子对《沧浪歌》(濯缨之歌)的阐释。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含沧亭》中赞叹说:曲峡盈科就下行,泠泠落落若琴鸣。勖哉负笈来游者,宜味沧浪之水清。

春午坡

迎门而立。它是一座用太湖石参砌的假山。山上,石磴增幽,古柏耸翠;南侧,景名“春午坡”三字赫然映目,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块御笔诗碑清晰可读。坡南有牡丹芍药圃。每当春末夏初花开时节,花光泼眼,暖香盈袖,正如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因此命名为“春午坡”。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处景观,亲笔为它题写景名,并题咏诗歌多首。现在我们在假山上看见的景名刻石和三方诗碑,都是当年的遗存。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春午坡》中赞叹说菁莪雅化辟莲池,秀障当门春午披。漫爱牡丹花富贵,濂溪爱处正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