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枣坡与六幢亭
红枣坡,在园林的东南角,为全园最高处。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绎堂》的图解中说:"于此凭高眺远,堞影连云,烟村结雾,宛在眉睫;百里内外,郎峰、抱阳诸山,皆回青转绿,涌现天表也。"郭云峰《莲池台榭记》写道:"坡最高,雉堞画橹,罗而致之带下。"坡周遍植枣树、酸枣树,四时虬枝屈干,增人游兴,入秋时果实暗红,引人垂涎。
六幢亭在红枣坡顶。四角攒尖顶,东面为壁,壁上嵌黄彭年《辽金元六幢亭记》和黄国瑄《重建六幢亭碑记》刻石各一方,其余三面虚敞。亭中有辽刻"田氏造尊胜陀罗尼经幢"一件、辽刻"造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幢"一件、金刻"田殖造陀罗尼经幢"一件、元刻"造佛像舍利言幢"二件和元刻"造佛像庄严宝王真言幢"一件。它们都是昔日莲池书院的学子们在黄彭年院长的倡导下,从百里内外运回来的。
六幢亭本在高芬阁后。昔日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增设学古堂,广搜金石以资考证。光绪七年(1881年),其子国瑾与同志者于古刹丛莽中得经幢六座,于是致诸莲池,建亭护之,名"六幢",并为之作碑记。后来,其门生又得宋代经幢和辽代石臼各一,也放在六幢亭中保存,光绪十二年(1886年)途经保定的黄彭年又为之作碑记。1900年,四国联军折损二幢,将石臼破坏,将亭烧毁,黄氏亲撰并书丹的两方碑记失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隶提学使毛庆蕃和罗正钧先后督促重建六幢亭。清苑知县黄国瑄(彭年之子)遂重建此亭,重刻黄氏两碑记(其中一由胡景桂书丹,另一据原碑拓片摩刻,两记之后有国瑄的跋),并作重建碑记。此亭之建、毁与重建的始末,足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