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光临古莲花池!我是讲解员 ×××,但愿我的讲解能把园内的秀丽风景和历史文化内涵道出,使您愉悦,给您留下美好记忆。
当您临近古莲花池大门时,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十分威武壮观。进门前抬头看,映入您眼帘的是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匾额,进门后看到的是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的手书“莲池书院”匾额。
古莲花池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区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它的创建人是元代汝南王张柔(1)元帅。金末元初,为张柔的副帅千户侯世亲乔维忠的园地。1289年,保定发生了七级左右的大地震,雪香园被毁,之后荒废了270余年。明代,为官府占据,成为达官贵人饮宴聚会的乐园,曾以“水鉴公署”的雅号盛称于世。因湖中荷花历年不衰,故明代以后称为 “古莲花池”。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莲池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古莲花池辟为皇帝行宫。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在直隶总督方观承的主持下,古莲花池做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形成了巧夺天工、规模宏伟的“莲池十二景”,被誉为“城市蓬莱”。乾隆皇帝一生七次巡幸莲池行宫,后为嘉庆、光绪皇帝的行宫和慈禧太后的行宫御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至保定城,分区占据十个月之久,四处烧杀淫掠。古莲花池的主要建筑被焚烧殆尽,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为了迎接从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即着手修建行宫及御苑。由于清政府不拨银两,地方财力不足,未能恢复原貌,仅建水中亭、藻泳厅、高芬轩等部分建筑。1917年夏天,保定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园内建筑又有坍塌。加上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国民党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解放前,这座久负盛名的历史名园已是一片破败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古莲花池得到了全面保护和维修。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收录在《十大名园》(2)一书, 2009年,被收录在《美景中国·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一书,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之一。它融会了我国古代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和风格,集园林、书院、行宫三位于一体,展示了历史文化的变革与沧桑,几度兴衰,虽经多次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其盛世时原貌。从2002年至2009年,市政府分两期投入资金1600万元,历时八年,对古莲池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恢复了著名的“莲池行宫十二景”,使古老的园林焕发出一片生机,而今更以婀娜的风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迎门而立的太湖石假山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春午坡。时人摘取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午景发浓艳”的诗句,而命名为春午坡。作为莲池第一景,与一年四季之首的春相吻合,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每逢春天来临时,迎春花拂去隆冬雪,弄作满枝黄。当夏季来临时,山前芍药吐蕊,牡丹盛开,蜂蝶飞舞。乾隆皇帝巡幸时所作的即景诗三首刻石镶嵌于山石间,其中一首诗云“菁莪雅化辟莲池,秀障当门春午披,漫爱牡丹花富贵,濂溪爱处正宜思”。意思是说,莲池这地方是教人育才的地方,景色也十分迷人,但世人不要一味贪求富贵,而忘记了对品德节操的磨练。
春午坡两侧是东西碑廊,共镶嵌着79方碑刻。西碑廊展示的是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刻石51方。道光十年(1830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名贤墨迹,请人勒石成碑,嵌于书院南楼壁间,供莲池书院的学生观摩学习,因而得名《莲池书院法帖》。有唐褚遂良的《千字文》、颜真卿的《千福碑》、怀素的《自叙帖》、宋米芾的《虹县诗》、元赵孟頫的《蜀山图歌》、明董其昌的《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六家八种。《莲池书院法帖》集中了我国历史上六位书法大家的精品,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那彦成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了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
东碑廊展示的是清康熙皇帝御笔刻石和直隶总督方观承歌咏莲池的刻石等28方。康熙皇帝御笔刻石大部分是他临摹唐宋明诗及自作诗,尤以“龙飞”刻石最为醒目。“龙飞”刻石是古莲花池的镇园之宝。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为庆贺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带到莲池行宫供奉,曾供奉于奎画楼上,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将“龙飞”二字摹勒于石。奎画楼毁于四国联军之手,“龙飞”原迹不知去向,只留下刻石。刻石上面有一方印章,上钤“康熙御笔之宝”,也就是说,这两个神采飘逸的大字是康熙皇帝写的了。那么,“龙飞”二字又作何解释呢?《故事成语考》载“皇帝即位曰龙飞”。按此解释,康熙八岁登基,有人猜测在他八岁登基时所书。据史料记载,康熙两岁时因顺治帝福临的第二位皇后孝惠后出痘疹害怕传染而离开皇宫,由他的保姆苏麻喇姑辅导学习满文,苏麻喇姑对汉文不甚精通。康熙7岁时才重返皇宫,在一年的时间里,一个8岁的孩子书法能达到“龙飞”二字这样的水平,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他是在什么时候书写的“龙飞”呢?据专家考证,是他在十六岁时写的。康熙登基后,因为年龄幼小,由顾命四大臣辅政。当时的辅政四臣之一鳌拜独揽大权,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是有志之君,不甘心受他人挟制,在他16岁时,巧妙设计剪除了鳌拜,国家大权真正由自己掌握,“龙”可以自由腾飞了。这时他心情欢快无比,信手写下“龙飞”二字,表达了他要展翅腾飞,施展宏图大略的愉快心情。
穿过东碑廊,进到了宸翰院。“宸翰”,意为帝王的墨迹。这里廊庑环绕,碑碣林立,今有23通竖碑,为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勒刻的。有修缮莲池、创办书院、设置行宫的碑记17通;有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巡幸”莲池时,赐给直隶总督抚疆臣的御制诗碑7通。这些御制诗碑的内容,既有对直隶总督的褒扬,也有对他们的指示、告诫和批评,可以说都是政治诗。这些碑对于研究清代直隶和直隶总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下面看一通较典型的御碑——“乾隆赐直隶总督梁肯堂碑”。它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文是乾隆皇帝84岁时写的七言律诗一首:“祠旁琴高跸小停,前行旋复返舟舲。从心已自加八岁,较我犹然少六龄。仆仆可称清且健,肫肫恒藉理而经。望霖意苦同斯际,歌管仍陈却懒听。”下钤“八征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两方玺印。同年三月,乾隆由水路春巡天津,此诗是梁肯堂到天津迎銮时乾隆在途中书赐给他的。诗文称赞了梁肯堂端重的仪表,尾句对梁肯堂含蓄地进行了批评。当时梁肯堂为讨乾隆欢心,为他准备了龙舟、戏剧、杂技等节目,遭到了乾隆的严厉批评:“我这次到天津视察不是游山玩水,你准备这些东西纯属浪费,根本没有理解我同民疾苦、杜绝浮华、崇尚实际的意图。本应将你等治罪,但念你也是出于对我的一片爱戴之心,姑且免于对你的处分,但必须把龙舟这些东西取消,自己知道惭愧。”作为一个封建君王,能如此体察民心民意,为百姓着想,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里有两通蘑菇形的诗碑——“西夏文陀罗尼经幢”。它是1962年在保定北郊韩庄发掘出土的,是我省明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这两座经幢都是为稀什寺内死去的西夏僧人建造的坟幢。西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其首领李元昊在宋朝初期(1038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其领土主要在黄河以西,故称其为西夏,共传十帝,历经190年。西夏文共6000余字,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远看像汉字,近看一个不认识。过去一般认为,西夏文的延用不会晚于元代末年,传世的居庸关刻石中的西夏文经,其年代是元至正五年(1345年),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古莲花池的西夏文经幢却证明了到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仍有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西夏文,这样就把西夏文的延用至少推迟了150多年。这是目前发现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西夏文字。
这里有一通历史价值极高的碑——“老索神道碑铭”。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它是1985年在保定颉庄发掘出土的。老索是元代顺天府(今保定古城)的达鲁花赤(官名,为所在的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语daruqai(镇守者)的音译),其子孙在元代都担任过重要官职。此碑介绍了老索家族四代人的为官经历,为研究西夏灭亡以后进入内地的党项族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家向前走,这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牌楼,高10米。它是1975年从保定火神庙移来的。枋心正面篆书“古莲花池”,背面“莲漪夏滟”,枋心两侧“摇红”、“涤翠”、“霓带”、“霞衣”,是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的墨宝。黄绮为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第32代孙。
大家向东看,这座灰色的两层建筑是直隶图书馆,它是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其建筑特点为中西合璧,始建于1908年,由直隶提学使卢靖修建的,匾额也是卢靖题写的。当时收藏图书两千余种,是莲池读书治学之所。1932年,改为河北省立民众教育馆。1938年,改为河北省立保定莲池图书馆。
大家向西看,这个亭子名濯锦亭。相传,元代万户府的侍女常在此浣纱。前人摘取唐代杜甫“濯锦江边未满园”这句诗的前两字命名。亭子的楹联是“天边月到平台迥,林际花藏曲坞深。”全联的意思是:当天边的明月慢慢升高,照临阁道的时候,平坦的阁道在溶溶的月色中显得那样迥远无尽。在满坡的牡丹、芍药茁长,遮蔽了山坞的季节,曲折的山坞在鲜花的掩映下是多么幽深难穷。对联作者不详,墨迹是由原河北省委副书记、文化部常务部长高占祥书写。
古莲花池占地3万余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园内藤缠古槐,绿柳垂掩,一泓碧水,锦鳞成群,白莲皎洁,红莲妩媚。每当荷花盛开之际,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东塘红荷迎旭日,西塘白莲送晚霞。”的精彩画面。古莲花池最美的季节是在七月份,荷花的生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那时满园的荷花,清香扑鼻,满目翠绿,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倍觉清爽。
位于荷塘东岸的建筑名水东楼,水东楼匾额是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年)书写的,如今这里是地方特产销售部。
“田琬德政碑”是古莲花池碑刻中历史最久、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通碑。此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它原位于易县城内,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它移入保定,当行至保定大西门时,碑忽落地,断为数块。据说“名碑是不能乱移的”。方观承把它置于保定府学,1932年移入古莲池园内。碑文主要记载了田琬的家世出身、学业为人以及在易州为官的经过。重点是颂扬田琬在易州“刚不为虐,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的德政和老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此碑有一独特之处,它是一通“活人碑”。大家知道,中国有给过世的人树碑立传的风俗,也就是俗语“盖棺论定”。田琬在易州做了五年刺史,后调到安西(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任都护府都护时,易州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德政,在他调离易州八个月以后,给他立了这通“德政碑”。此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所书。苏灵芝是陕西武功人,曾任过易州录事(从九品),他的书法技艺对当时和后代有很大影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他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传世甚少。此碑书体优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范例之一,此碑犹显珍贵。
“王阳明诗碑”镌刻王阳明草书七绝二首,为王氏寓居九华山时所作。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书法艺术使人叫绝,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与诗文交融于一体,堪称“艺林双壁”。他组织领导镇压了“宸壕之乱”,并多次平定农民起义,按常理该加官进爵,但由于当时朝廷大臣有的勾心斗角,互相排挤,王阳明不但没有加官进爵,反而受到指责。这两首诗是他为了排泄心中的苦闷之情而作的。每首诗中都有“风”“雷”“雨”字样,表面上看描写大自然的风雨,而实际上是借“风雨”来比喻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保定浙绍会馆修建王阳明祠堂(今市府前街)时,其再传弟子魏莲陆(保定人)将自己珍藏的二诗真迹献出,请人勒石成碑,立于祠堂中。1955年移入莲池加以保护。
双碑西南侧的廊桥名含沧亭,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这种亭桥又称屋桥、廊桥,可供游人避雨纳凉、驻足赏景。“含沧”的“沧”字语义双关,一方面是说“水的清绿色”,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包含孔孟子对《沧浪歌》阐释的意义。“沧浪之水清”语出《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完说道:“学生们听着,水清就用来洗帽子,水浊就用来洗脚,这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它告诉我们:得失成败,取决于主体自身。乾隆皇帝曾诗云“曲峡盈科就下行,冷冷落落若琴鸣。勖哉负笈来游者,宜味沧浪之水清。”诗的后两句就是这个含义。
穿过枚廊过道,便是金公殉难碑廊。这里有八通碑,是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保定的一场战斗而立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得明朝军队闻风奔逃,起义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每到一处,明军守将大多开门迎降。然而保定地处燕赵,历来民风强悍,以同知邵宗元、官绅张罗彦为首的官僚地主阶级强迫军民坚守城池,在起义军将保定团团围住之后,遭到了极其顽强的抵抗。御史金毓峒为激励斗志,把银牌挂在城墙上,让杀敌者自取,还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犒赏军士。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张罗彦、金毓峒等人最终还是充当了明王朝的殉葬人。张罗彦在张氏园内井亭自缢,张家妻子儿女皆投井自杀,张氏一家就死了二十三人。金毓峒被活捉后,投井而死。入关不久的清朝统治者为笼络汉人,巩固其统治地位,充分利用李自成攻打保定的这场战斗大作文章,极力宣扬死者的“忠烈”精神,并为邵宗元、张氏兄弟、金毓峒等人在正史立传。清康熙六年(1667年),为纪念这些死者,在保定西关外杨公祠(杨继盛祠堂)西侧修建了一座“忠烈祠”。在御史金毓峒投井处,修建井亭(在今保定人民体育场东北门处),将井称为“明御史金公殉难泉”,并树碑立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直隶巡抚于成龙捐资赎回了已卖给他人的张氏园,重修张罗彦一家“殉难”的井亭,取名曰“不改亭”,并亲自撰文立碑。今日莲池之“金公殉难碑”,绝不是为了宣扬他们所谓的“忠君”思想,宣扬他们的士大夫“气节”,而是讲述这一段历史,从侧面来反映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遗风。这些碑刻对于研究保定地方历史,研究李自成农民起义,都是很珍贵的资料。
枚廊西侧的假山名篇留洞,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篇留洞由苏东坡诗句“清篇留峡洞”而得名。它有三个洞口,分别面向三个河塘,像汉字“入”字。三个河塘,犹如三个口字,正好组成一个汉字“品“字。东西一条甬路把荷塘分为南北两部,象征着莲池是一品园。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造园艺术。山顶上有一体态空灵的四角小亭,名观澜亭,匾额为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题写。站在亭台,眺望碧波荡漾的荷塘,故曰观澜亭。
前面这座筑于石基之上的凉堂,名为“岩榭”(岩:是高峻的意思,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木屋),它为消夏乘凉观景的地方。岩榭右后边矗立着14通碑,多为庙碑、墓碑。南边最高大的碑是冯玉祥将军的墓碑。
翠竹掩映下的这组建筑群名寒绿轩,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名字取自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其南有四门相通的院落,名“竹烟槐雨”,此名摘自宋代词人吴文英的《梦窗词》句。如今这里是莲池书院展览陈列的地方。
莲池书院创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当雍正皇帝颁令各省兴办书院的圣旨下达后,直隶总督李卫选择了莲池这块地方,建立的书院取名为莲池书院。书院开办后,倍受皇帝的重视,仅乾隆皇帝巡视四次。它一直是直隶省的最高学府,到清末莲池书院一度遐迩闻名,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直隶省文化教育中心。至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停办,历时170年,它为清王朝培养了不少忠实于统治者的官僚、文人和学者。在这里任职的院长都是当时全国的知名人士,如章学诚、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吴汝纶任莲池书院院长长达十四年之久,主张“中国必须重视新学变法”,先后在书院开办了英语“西学堂”,日语“东学堂”。中国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是莲池书院的学生。1952年11月22日,毛主席视察莲池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
关于刘春霖中状元有一故事呢。原来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试卷之字圆润浑厚、稳重饱满,只是用笔太重。慈禧看了,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猛震。因为他名字中有个“珍”字,顿时联想到被害死的珍妃,而“朱”又是被清朝消灭的明王朝统治者的姓,很是厌恶。再看籍贯是广东,又联想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搅得大清江山不稳,她决不会再让一个广东人做状元来添乱。于是,翻开第二份刘春霖的试卷,慈禧一看其字疏淡娟秀,先有几分喜欢,便仔细端详起来,并自言自语道:“刘春霖,春霖,春霖。”若有所思,当时正值大旱,举国焦虑。刘春霖的名字使她想到“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面露喜色。看到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时,连连说道:“肃宁,肃宁,肃靖安宁。”这正符合她刚刚饱尝八国联军之苦后渴盼肃靖安宁的心态。于是,她停止阅卷,拿定了让此人做状元的主意。按大清的典制,状元是要由皇帝御笔亲点的。慈禧为了避免众议,便下令送光绪皇帝钦点状元。光绪当时已被她软禁瀛台,只能揣摸慈禧意图办事,由他钦点状元不过是走走过场,便钦点了放在最上面的试卷——刘春霖。这样,刘春霖被钦定甲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就在刘春霖金榜题名后的次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科考,推广学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出身农家的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因此他戏称自己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
园中最高的假山是红枣坡,山上枣树葱茏、古柏蔽日,六幢亭高居顶峰。这里陈列着辽、金、元时的六幢经幢,是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佛教珍品。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狼狈逃往西安,留守北京的兵部尚书荣禄、户部尚书崇绮等逃到保定,躲进莲池。当四国联军将要侵入保定时,兵部尚书荣禄也逃往西安,户部尚书崇绮在走投无路的处境下遂在红枣坡自缢身亡。
前面的这座三拱石桥是元代建筑白石桥,名绿野梯桥。桥全长9.65米,宽2.65米。由汉白玉石砌成,主拱上之吞水兽造型古朴浑厚,刀法粗犷洗练,具有典型元代风格。桥栏透雕净瓶莲叶,为解放后重修时所做,这座桥是莲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横亘于南北塘之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名藻泳楼,它是十二景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景点。“藻泳”,意为水藻在漂游,藻泳楼临水,可以看见水中的绿藻在楼的倒影上游动,故名。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直隶保定各校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成立了联合会,莲池成为河北中部爱国人士宣传科学与民主、唤起民众思想觉悟的活动中心。楼前一对铁狮子,摆放位置迥异,显示女性地位之重要。迎面一麻姑献寿石雕,为保定曲阳石雕之精品。
前面红墙内的一组建筑,名蕊幢精舍,原为佛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茂林修竹之中坐落着东西两重庭院,西院为篆窠、藏经楼,东院为煨芋室、十诵禅房。蕊幢精舍这组建筑在佛家建筑中属于中等偏小的规模。
首先进的是垂花门,在佛家建筑中叫山门。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这组建筑规模较小,只有一道门。门前有一幅楹联,是莲池书院院长张叙撰书的。“绀宇清严镜水深,闲房幽寂竹阴森。”意思是佛寺既清正严肃,池塘的水平静明净而且深。佛寺又空宽寂静,门前的树木茂密成荫。
穿过垂花门,便是篆窠。这是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在大的寺庙中叫天王殿,因在其中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而得名。四大天王,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篆窠是一组烧香拜佛之所,因盘香燃烧时烟雾状如篆字而得名。如今这里展示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参观古莲花池的剪影和电影、电视剧、名人、专家与古莲花池,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穿过篆窠便是藏经楼,因其收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而得名,内奉大雄教典七千余卷。在大的寺庙中,过天王殿后依次为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等。大雄宝殿里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这里集大雄宝殿、藏经楼于一身,如今这里是文物库房。
东院为煨芋室、十诵禅房。在大的寺庙中大雄宝殿两侧配殿,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这里合二为一,煨芋室为僧人生活区。“煨芋”,本指用湿纸包上芋头放在带火的灰里烧熟,这里指世外遇仙,缘于一个典故。唐代,李泌年轻时在衡岳寺读书,发现一个外号叫“懒残”的寺僧言行怪异,便在夜半时分前往拜见。这时懒残在拨火煨芋,让李泌等了很久,才把吃剩下的半个芋头让李泌吃了,然后说:“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匡佐了四位皇帝,并在德宗朝做了十年宰相,最后乘仙而去。十诵禅房为接待云游僧人的地方。“十诵”,指佛门的十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视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乾隆皇帝诗曰:“此莲池匪彼莲池,缀景聊观精舍奇。若论顾名思正义,藏经应效郝经为。”意思是,古莲池不是佛地,用蕊幢精舍点缀景点很奇特。如果看到名称而想到它本来的含义,那么藏经楼收藏图书就应该效仿郝经的万卷楼。因为万卷楼藏书多而全,据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的《万卷楼藏书碑记》记载,万卷楼收藏经、史、子、集四类图书,共计33711卷。
蕊幢精舍东南侧的建筑,名绎堂。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它包括绎堂、驻景楼、不如亭三组建筑。历史上的驻景楼的位置还偏南,大约在莲池会馆最东边那栋楼的位置。现在的驻景楼是解放后建的文化馆,1996年进行了改造,外接了廊檐抱厦,命名其为驻景楼。
绎堂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是习射的场地。清朝是游牧民族,以“马上得天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十分重视骑射技艺。行宫时皇帝常在此观看他的扈从及应诏而来的将弁、武举射箭、比赛。乾隆皇帝诗曰:“绎堂小坐绎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设使工夫艰并及,不妨力受一经为。”意思为在绎堂略坐沉思,这里原应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假如学习六艺的时间和精力难于同时达到,不妨集中精力攻克一门技艺。
这座六角小亭名为不如亭,原名“苍然一形”。光绪五年( 1879年),更名为不如亭,缘于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五谷和蔬菜的学问,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老圃。”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可以不必学习生产技艺,他们的统治权威来自封建礼仪制度的认真贯彻执行和个人品格力量的感化。这就是“不如”包含的深层意思。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此亭原名“如意亭”,在封建时代是显贵们酒足饭饱之后纳凉小憩之所。当年这些寄生虫来到亭中可以观赏到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种菜浇园的情景,以此来“陶冶”他们的田园逸兴。后来,一些在科考中落榜的读书人来到此亭,看见农夫在园中耕耘获果,思量读书人老死科场贻误终身的可悲境遇,叹息还不如回家种田,遂有人提笔把“如意”改为“不如”。
前面来到了昆阆,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原是行宫时期的鹤柴南苑,1965年重修,又名为“西小院”。北壁和西壁上嵌有微碑,它从甲骨文开始,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环廊中间有一通记录着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名碑——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张裕钊曾任莲池书院院长,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其他三位是吴汝纶、黎庶昌、薜福成),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和书法家。其书法“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绝无痕迹”,因而深受康有为的推崇,他的书法风格有卓越的创造和发展。宫岛大八,日本人,因闻张的盛名而来求学,他先后随张到保定、武昌、襄阳等地的书院学习,历时八年之久,颇得先生真传,其师生情谊更是感人肺腑。张的弟子三千,宫岛是唯一给他送终的人。宫岛回国后创立了“善邻书院”,该书院在东京是历史悠久的中文学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宫岛的学生上条信山多次来华交流,他于1986年8月出资修建了此碑。该碑由启功先生撰文题额“谊深学海”四个字,这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一个永久见证。
昆阆一旁是鹤柴(zhai ),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原为行宫养鹤的地方,内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亭”。“鸟隅亭”是由直隶总督方观承所书写。院内一对铜雕仙鹤依傍在一棵松树,寓意松鹤延年。历史上鹤柴包括现在的鹤柴、西小院及总购的一部分。乾隆皇帝诗曰:“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不必禽经征故事,九皋深意缅风人。”意思是,只应当是古老的柏树才可以作为仙鹤的栖息处,或许是由于有隐藏水中的鱼可以结为邻居,才屈居“鸟隅”一带。没有必要从《禽经》中去寻求什么典故,我们缅怀古代诗人,他用“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深刻用意告诉我们要礼敬闲人。
眼前的这座建筑名“小方壶”,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88岁高龄时所书,十分珍贵。梁同书活到了93岁,其书法名满天下,在日本、琉球都有很大影响。因“壶”字写得潦草,游客有的念台、有的念壹。这里还有一小故事呢。1958年2月,刘少奇同志视察莲池时,看到“小方壶”的匾额,就笑着问:“谁能解释一下这块匾额?”当时陪同人员鸦雀无声。这时,他的秘书站出来,我来解释一下吧:传说东海有三岛,名为瀛洲、蓬莱、方丈,其中的方丈又叫方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说完后,刘少奇同志满意地笑道:“你是红秀才哟!”这里曾是保定作家群的办公地点。著名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红旗谱》、《播火记》就是在这里编纂而成的。小方壶有一副楹联为“竹静似闻苍玉佩,松寒欲傍绿荷衣”,其意为“竹林寂静得似乎可以听到绿色玉佩因相互撞击而发出的极低微的声响;松树冷清得想去靠近碧绿的荷花,相互做个伴儿。”此联落款为“成亲王”,“成亲王”即永星,为乾隆的第十一个儿子,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室内现为保定作家群展。
小方壶北侧是君子长生馆,行宫时期这里是“课荣书舫”。舫,泛指船,这里所指建筑物凌驾水上,如舟行水,又为读书之处,故名“书舫”。西晋文学家潘岳写的《芙蓉赋》中云“课众荣而此观,焕卓荦而独殊”,意即品评众花,只有荷花光彩焕发、超然出众。清同治年间,黄彭年曾带领他的学生在这里编纂《畿辅通志》。当时的肃宁县令送来一幅墨迹拓片,上有“君子长生”四字,众编修见此触景生情,于是把“课荣书舫”改为“君子长生馆”,其意是通过赞誉池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来借喻人居此馆,会修行长生。
这里特殊的地方是它竟然有两副对联。抱厦的对联是:“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地接琅寰,山林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联中“绿野”、“华林”、“琅寰”、“宛委”四处是用典。其意为“古莲花池曾是侯府园林,又辟为皇家宫苑,漫长的历史转顺即逝,却留下了一处著名的古迹;它与琅寰福地接壤,同宛委山比邻,也是个文明的发祥地。如今正承续百代之遗绪,振兴礼乐教化的大业。”此联作于1878年,正值莲池书院第一次扩建的时候,联语表达了继承前人、光大事业的恢弘志向。作者为李景明,生平不详。
正间的对联是:“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叫思古发幽情。”其意为“岸上的花儿开始凋谢,游人很少,庭院空旷冷落。人们喜爱园林里任何时候的风光,只管清雅地去游赏,寻觅昔日那些名胜之地。池中的荷花依然幽香,没有游船,水面平静如波。借问当年的莲池书院哪里去了?它的消失更激起人们打发那怀古的深远情思。”此联作于1931年,此时经过军阀混战,莲池残骸狼藉,不可言状。所以调子比较低沉,恰好与上一副对联形成对照。作者朱焕彪,生平不详。
大家从这里向东看,莲池湖面在没有荷花的时候,水面平静似一面镜子。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当时保定知府查志隆对古莲池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他提出要以莲池湖塘作为一面“水鉴”,来验照自己度量是否宽宏,志向是否凝定,施政是否清廉,行为是否光明正大。他告戒到莲池游乐的官吏不要徒事游顽,要以水为鉴,鉴身、鉴心,看是否有负皇恩和苍生,并特地令人在甬道上建一牌坊,上悬“水鉴公署”四字匾额,这就是历史上“水鉴公署”的由来。
荷塘中间的亭子名宛虹亭,俗称水中亭,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包括亭子及亭南之宛虹桥、亭北之曲桥。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听我给大家讲一讲。宛虹亭的亭顶造型很独特,像一顶翻卷的莲叶托着一个桃子。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连夜脱身逃往西安。1901年秋,为了迎接回銮北京的慈禧,直隶总督袁世凯下令将永宁寺改建为行宫,重修莲池作为行宫御苑。当时,有一位老工匠巧妙的将永宁寺行宫中的一座凉亭亭顶造成了“莲叶托桃”样式。当生性多疑的慈禧宴乐之余,来到这里得意洋洋地游赏行宫景物时,突然,两眼直勾勾地盯住了那个凉亭的亭顶,在场的官员原以为她从没见过这种造型,一定会大加赞赏,可谁知,刹那间,她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半晌喘不过气来。直隶官员们见此,个个吓得直叩响头。慈禧当下便传旨捉拿设计亭顶的人,就地处死。这时,人们才醒悟,“莲叶托桃”恰恰谐了“连夜脱逃”之音,揭了她“庚子之变”的丑事。于是,他们又是毁亭,又是杀人。老工匠为了不牵连别人,挺身而出,壮烈就义,死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老工匠,就把行宫和御苑的亭顶都建成了“莲叶托桃”的样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宛虹亭有一副楹联,文为:海为龙世界;天是鹤故乡。“海”和“天”,这里指莲池这块风水宝地。在朦胧月色之下,或于薄雾笼罩之中,或值初冬小雪融入暖水激起连天水汽之时,给人一种辽阔飘渺的海的感受。园内不仅有龙飞刻石,而且真龙天子乾隆、嘉庆、光绪都来此驻跸,这行宫不就是“龙的世界”吗?园中养有丹顶鹤,寓示白鹤展翅蓝天。可谓意境深远。这副对联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作品,原墨迹藏安徽省博物馆。
这里是一组以声景为主题的古园林建筑,它分别由响琴榭、响琴涧、响琴桥组成。响琴榭恰似一架钢琴,满城一亩泉水和鸡居泉水奏出高山流水之曲。登听琴楼俯视响琴,聆听那清越激扬的弦音,富有诗情画意,游者至此,领略其妙,无不击掌叫绝。
过响琴桥后见一方尖顶亭,名叫洒然亭,因这里风清气爽而得名。洒然亭北面这一带便是莲池书院的旧址。
这里是轩廊,因其陈列着一方巨砚而得名。此砚产于我市易县,又名“易水砚”,长3米,宽2米,砚面雕出99条龙,也称“百龙巨砚”。巨砚轩右边有一书法艺术价值较高的碑——“蔡京送行诗碑”。蔡京,看过《水浒》的人知道,他是个大奸臣,是宋代“六贼”(蔡京、童贯、王黻、梁师成、李彦、朱面)之首。他写一手好字,但由于政声狼藉,人品太坏,所以人们都不愿保留他的字,至于刻石就更为少见,这首诗是蔡京42岁时给他的朋友李琮送行时写的。李琮调任保定后,很欣赏他的字,于是请人刻碑加以保存。
这里矗立着一块奇特的太湖石,高4米有余,名曰“太保峰”。“太保”是我国古代的官名,凡加此衔的,皆为正一品官。这种荣衔只加给最尊重的朝臣,一般朝臣是享受不到这种荣耀的。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苏州人顾愿为已故的老师郑襄敏公题写。郑襄敏公即郑洛,保定市徐水县人。郑氏家族在明朝显赫,世称“三朝甲弟”、“六世中丞”。郑洛本人做过太子太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兵部尚书等高官,曾经“经略七省”、“总镇三边”。在郑洛去世10年后,他的学生顾愿搜集到了一块珍贵的“象皮青”太湖石,在其上题名为“太保峰”。这块“象皮青”太湖石来之不易,北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宋徽宗赵佶在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筑“万岁山”,筑山之石皆用江南太湖石。四年之后,金人攻破汴梁之后,将所有筑山之石运往北京建造了北海琼岛。后来琼岛的“象皮青”太湖石流散到北京各地,这块是流散中的一块,非常珍贵。“太保峰”示意郑洛的为人、政绩如同山峰一样高大,令后人景仰,永远怀念。“太保峰”原在保定西关外灵雨寺(今保定二中分校)旧址,1965年移入古莲池园中保护。
这里是奎画楼,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高芬阁的组成部分。“奎画”,称帝王的墨迹。“奎”,本指胯骨,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颗,形似胯骨而得名“奎宿”,古人又因奎宿屈曲相勾如文字,而认为它主管文运,又因此而美称帝王的诗文书画和藏书处,如“奎藻”、“奎文”、“奎画”、“奎阁”。康熙御笔“龙飞”二字真迹原藏于此,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时焚毁。奎画楼一层展示的是莲池收藏的石像、铁炮和珊瑚化石等。据地质学家鉴定,这块珊瑚化石距今有4亿5千万年的历史,它是一块海底珊瑚化石,因它外形像蜂巢,所以叫蜂巢珊瑚化石。
这里是高芬阁,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因《晋书》中“高芬远映”而得名。楹联为:“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其意为“林荫清晰,天气和暖,高芬阁与翠柏为邻,与紫藤、高槐结友,夏季浓荫密布,日光穿过浓荫,洒落于地,星星点点,斑驳陆离;今日的流水,就是古时的流水。古时的修竹,就是今日的修竹。描绘的是一种修竹常绿,清溪永流的恬淡意境。”作者王文志,乾隆时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
这里是绪式濂溪,其名由来是效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因周敦颐住濂溪旁,世称“濂溪先生”。其前面“紫藤水埠”,有寿藤几株,蟉曲倚架,花时弥覆,如设紫丝步障一般,由平台下,可直接临水。
绪式濂溪后边的建筑是万卷楼,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万卷楼原为元代祁州刺史贾辅的藏书楼,在清代,是用以收藏帝王宸翰之所。据黄彭年的《万卷楼藏书碑记》讲,万卷楼藏书极为丰富,包括经、史、子、集等,总共为33711卷。此外还有各类丛书数十种。
左手进院是花南研北草堂,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历史上原为两进院,有三排建筑组成,现为一进院。“花南”是指一种观赏美景的状态,研北之“研”,古文通砚石的“砚”,“砚北”原意为“谓几案面南,人坐研北,指从事著作。”这里指一种写作状态。“花南”和“研北”都是一种虚拟的情景,可以理解为赏景而述作,指明此景为适于文人赏景而述作之处。前庭名“清馀于适”,意谓清净、宽裕而舒畅。它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后排正房名“时术斋”,意谓时时学习的地方。行宫时期,乾隆皇帝驾临在此召见直隶官员。
清朝乾隆皇帝一生驻跸莲池七次,写下了“即景诗”和训勉直隶总督的“明职诗”50余首。历代文人大吏歌咏莲池诗文络绎不绝。时任清苑知县时来敏游览莲池后,曾写了一首诗,诗的末句云:“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这充分说明了古莲花池迷人的景色,但愿您游览莲池后也能带来同样的感受。
好了,各位朋友,有关古莲花池的介绍,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次光临!讲解中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最后祝愿大家一路顺风!再见!
注释:
(1)张柔(1190—1268年),字德刚,易州定兴人。1218年,蒙古军入侵时,张柔兵败被擒,率部归降蒙古军。在元朝实现亡金灭宋、统一整个中国的战争中,竭尽汗马之劳,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柔本人由千户侯升为万户侯、蔡国公,随后又加封为“汝南王”,成为元朝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汉族大世侯。
(2)全国十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浙江海盐的绮园;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保定的古莲花池;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大家好!欢迎您光临古莲花池!我是讲解员 ×××,但愿我的讲解能把园内的秀丽风景和历史文化内涵道出,使您愉悦,给您留下美好记忆。
当您临近古莲花池大门时,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十分威武壮观。进门前抬头看,映入您眼帘的是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匾额,进门后看到的是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的手书“莲池书院”匾额。
古莲花池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区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它的创建人是元代汝南王张柔(1)元帅。金末元初,为张柔的副帅千户侯世亲乔维忠的园地。1289年,保定发生了七级左右的大地震,雪香园被毁,之后荒废了270余年。明代,为官府占据,成为达官贵人饮宴聚会的乐园,曾以“水鉴公署”的雅号盛称于世。因湖中荷花历年不衰,故明代以后称为 “古莲花池”。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在此修建了闻名遐迩的莲池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古莲花池辟为皇帝行宫。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在直隶总督方观承的主持下,古莲花池做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形成了巧夺天工、规模宏伟的“莲池十二景”,被誉为“城市蓬莱”。乾隆皇帝一生七次巡幸莲池行宫,后为嘉庆、光绪皇帝的行宫和慈禧太后的行宫御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至保定城,分区占据十个月之久,四处烧杀淫掠。古莲花池的主要建筑被焚烧殆尽,珍宝、文物被洗劫一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为了迎接从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即着手修建行宫及御苑。由于清政府不拨银两,地方财力不足,未能恢复原貌,仅建水中亭、藻泳厅、高芬轩等部分建筑。1917年夏天,保定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园内建筑又有坍塌。加上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国民党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解放前,这座久负盛名的历史名园已是一片破败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古莲花池得到了全面保护和维修。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收录在《十大名园》(2)一书, 2009年,被收录在《美景中国·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一书,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之一。它融会了我国古代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和风格,集园林、书院、行宫三位于一体,展示了历史文化的变革与沧桑,几度兴衰,虽经多次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其盛世时原貌。从2002年至2009年,市政府分两期投入资金1600万元,历时八年,对古莲池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恢复了著名的“莲池行宫十二景”,使古老的园林焕发出一片生机,而今更以婀娜的风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迎门而立的太湖石假山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春午坡。时人摘取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午景发浓艳”的诗句,而命名为春午坡。作为莲池第一景,与一年四季之首的春相吻合,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每逢春天来临时,迎春花拂去隆冬雪,弄作满枝黄。当夏季来临时,山前芍药吐蕊,牡丹盛开,蜂蝶飞舞。乾隆皇帝巡幸时所作的即景诗三首刻石镶嵌于山石间,其中一首诗云“菁莪雅化辟莲池,秀障当门春午披,漫爱牡丹花富贵,濂溪爱处正宜思”。意思是说,莲池这地方是教人育才的地方,景色也十分迷人,但世人不要一味贪求富贵,而忘记了对品德节操的磨练。
春午坡两侧是东西碑廊,共镶嵌着79方碑刻。西碑廊展示的是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刻石51方。道光十年(1830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名贤墨迹,请人勒石成碑,嵌于书院南楼壁间,供莲池书院的学生观摩学习,因而得名《莲池书院法帖》。有唐褚遂良的《千字文》、颜真卿的《千福碑》、怀素的《自叙帖》、宋米芾的《虹县诗》、元赵孟頫的《蜀山图歌》、明董其昌的《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六家八种。《莲池书院法帖》集中了我国历史上六位书法大家的精品,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那彦成为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了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
东碑廊展示的是清康熙皇帝御笔刻石和直隶总督方观承歌咏莲池的刻石等28方。康熙皇帝御笔刻石大部分是他临摹唐宋明诗及自作诗,尤以“龙飞”刻石最为醒目。“龙飞”刻石是古莲花池的镇园之宝。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为庆贺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带到莲池行宫供奉,曾供奉于奎画楼上,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将“龙飞”二字摹勒于石。奎画楼毁于四国联军之手,“龙飞”原迹不知去向,只留下刻石。刻石上面有一方印章,上钤“康熙御笔之宝”,也就是说,这两个神采飘逸的大字是康熙皇帝写的了。那么,“龙飞”二字又作何解释呢?《故事成语考》载“皇帝即位曰龙飞”。按此解释,康熙八岁登基,有人猜测在他八岁登基时所书。据史料记载,康熙两岁时因顺治帝福临的第二位皇后孝惠后出痘疹害怕传染而离开皇宫,由他的保姆苏麻喇姑辅导学习满文,苏麻喇姑对汉文不甚精通。康熙7岁时才重返皇宫,在一年的时间里,一个8岁的孩子书法能达到“龙飞”二字这样的水平,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他是在什么时候书写的“龙飞”呢?据专家考证,是他在十六岁时写的。康熙登基后,因为年龄幼小,由顾命四大臣辅政。当时的辅政四臣之一鳌拜独揽大权,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是有志之君,不甘心受他人挟制,在他16岁时,巧妙设计剪除了鳌拜,国家大权真正由自己掌握,“龙”可以自由腾飞了。这时他心情欢快无比,信手写下“龙飞”二字,表达了他要展翅腾飞,施展宏图大略的愉快心情。
穿过东碑廊,进到了宸翰院。“宸翰”,意为帝王的墨迹。这里廊庑环绕,碑碣林立,今有23通竖碑,为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勒刻的。有修缮莲池、创办书院、设置行宫的碑记17通;有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巡幸”莲池时,赐给直隶总督抚疆臣的御制诗碑7通。这些御制诗碑的内容,既有对直隶总督的褒扬,也有对他们的指示、告诫和批评,可以说都是政治诗。这些碑对于研究清代直隶和直隶总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下面看一通较典型的御碑——“乾隆赐直隶总督梁肯堂碑”。它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文是乾隆皇帝84岁时写的七言律诗一首:“祠旁琴高跸小停,前行旋复返舟舲。从心已自加八岁,较我犹然少六龄。仆仆可称清且健,肫肫恒藉理而经。望霖意苦同斯际,歌管仍陈却懒听。”下钤“八征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两方玺印。同年三月,乾隆由水路春巡天津,此诗是梁肯堂到天津迎銮时乾隆在途中书赐给他的。诗文称赞了梁肯堂端重的仪表,尾句对梁肯堂含蓄地进行了批评。当时梁肯堂为讨乾隆欢心,为他准备了龙舟、戏剧、杂技等节目,遭到了乾隆的严厉批评:“我这次到天津视察不是游山玩水,你准备这些东西纯属浪费,根本没有理解我同民疾苦、杜绝浮华、崇尚实际的意图。本应将你等治罪,但念你也是出于对我的一片爱戴之心,姑且免于对你的处分,但必须把龙舟这些东西取消,自己知道惭愧。”作为一个封建君王,能如此体察民心民意,为百姓着想,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里有两通蘑菇形的诗碑——“西夏文陀罗尼经幢”。它是1962年在保定北郊韩庄发掘出土的,是我省明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这两座经幢都是为稀什寺内死去的西夏僧人建造的坟幢。西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其首领李元昊在宋朝初期(1038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其领土主要在黄河以西,故称其为西夏,共传十帝,历经190年。西夏文共6000余字,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远看像汉字,近看一个不认识。过去一般认为,西夏文的延用不会晚于元代末年,传世的居庸关刻石中的西夏文经,其年代是元至正五年(1345年),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古莲花池的西夏文经幢却证明了到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仍有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西夏文,这样就把西夏文的延用至少推迟了150多年。这是目前发现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西夏文字。
这里有一通历史价值极高的碑——“老索神道碑铭”。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它是1985年在保定颉庄发掘出土的。老索是元代顺天府(今保定古城)的达鲁花赤(官名,为所在的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语daruqai(镇守者)的音译),其子孙在元代都担任过重要官职。此碑介绍了老索家族四代人的为官经历,为研究西夏灭亡以后进入内地的党项族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家向前走,这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牌楼,高10米。它是1975年从保定火神庙移来的。枋心正面篆书“古莲花池”,背面“莲漪夏滟”,枋心两侧“摇红”、“涤翠”、“霓带”、“霞衣”,是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的墨宝。黄绮为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第32代孙。
大家向东看,这座灰色的两层建筑是直隶图书馆,它是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其建筑特点为中西合璧,始建于1908年,由直隶提学使卢靖修建的,匾额也是卢靖题写的。当时收藏图书两千余种,是莲池读书治学之所。1932年,改为河北省立民众教育馆。1938年,改为河北省立保定莲池图书馆。
大家向西看,这个亭子名濯锦亭。相传,元代万户府的侍女常在此浣纱。前人摘取唐代杜甫“濯锦江边未满园”这句诗的前两字命名。亭子的楹联是“天边月到平台迥,林际花藏曲坞深。”全联的意思是:当天边的明月慢慢升高,照临阁道的时候,平坦的阁道在溶溶的月色中显得那样迥远无尽。在满坡的牡丹、芍药茁长,遮蔽了山坞的季节,曲折的山坞在鲜花的掩映下是多么幽深难穷。对联作者不详,墨迹是由原河北省委副书记、文化部常务部长高占祥书写。
古莲花池占地3万余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园内藤缠古槐,绿柳垂掩,一泓碧水,锦鳞成群,白莲皎洁,红莲妩媚。每当荷花盛开之际,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则是“东塘红荷迎旭日,西塘白莲送晚霞。”的精彩画面。古莲花池最美的季节是在七月份,荷花的生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那时满园的荷花,清香扑鼻,满目翠绿,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倍觉清爽。
位于荷塘东岸的建筑名水东楼,水东楼匾额是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年)书写的,如今这里是地方特产销售部。
“田琬德政碑”是古莲花池碑刻中历史最久、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通碑。此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它原位于易县城内,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它移入保定,当行至保定大西门时,碑忽落地,断为数块。据说“名碑是不能乱移的”。方观承把它置于保定府学,1932年移入古莲池园内。碑文主要记载了田琬的家世出身、学业为人以及在易州为官的经过。重点是颂扬田琬在易州“刚不为虐,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的德政和老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此碑有一独特之处,它是一通“活人碑”。大家知道,中国有给过世的人树碑立传的风俗,也就是俗语“盖棺论定”。田琬在易州做了五年刺史,后调到安西(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任都护府都护时,易州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德政,在他调离易州八个月以后,给他立了这通“德政碑”。此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所书。苏灵芝是陕西武功人,曾任过易州录事(从九品),他的书法技艺对当时和后代有很大影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他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传世甚少。此碑书体优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范例之一,此碑犹显珍贵。
“王阳明诗碑”镌刻王阳明草书七绝二首,为王氏寓居九华山时所作。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书法艺术使人叫绝,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与诗文交融于一体,堪称“艺林双壁”。他组织领导镇压了“宸壕之乱”,并多次平定农民起义,按常理该加官进爵,但由于当时朝廷大臣有的勾心斗角,互相排挤,王阳明不但没有加官进爵,反而受到指责。这两首诗是他为了排泄心中的苦闷之情而作的。每首诗中都有“风”“雷”“雨”字样,表面上看描写大自然的风雨,而实际上是借“风雨”来比喻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保定浙绍会馆修建王阳明祠堂(今市府前街)时,其再传弟子魏莲陆(保定人)将自己珍藏的二诗真迹献出,请人勒石成碑,立于祠堂中。1955年移入莲池加以保护。
双碑西南侧的廊桥名含沧亭,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这种亭桥又称屋桥、廊桥,可供游人避雨纳凉、驻足赏景。“含沧”的“沧”字语义双关,一方面是说“水的清绿色”,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包含孔孟子对《沧浪歌》阐释的意义。“沧浪之水清”语出《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完说道:“学生们听着,水清就用来洗帽子,水浊就用来洗脚,这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它告诉我们:得失成败,取决于主体自身。乾隆皇帝曾诗云“曲峡盈科就下行,冷冷落落若琴鸣。勖哉负笈来游者,宜味沧浪之水清。”诗的后两句就是这个含义。
穿过枚廊过道,便是金公殉难碑廊。这里有八通碑,是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保定的一场战斗而立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得明朝军队闻风奔逃,起义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每到一处,明军守将大多开门迎降。然而保定地处燕赵,历来民风强悍,以同知邵宗元、官绅张罗彦为首的官僚地主阶级强迫军民坚守城池,在起义军将保定团团围住之后,遭到了极其顽强的抵抗。御史金毓峒为激励斗志,把银牌挂在城墙上,让杀敌者自取,还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犒赏军士。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张罗彦、金毓峒等人最终还是充当了明王朝的殉葬人。张罗彦在张氏园内井亭自缢,张家妻子儿女皆投井自杀,张氏一家就死了二十三人。金毓峒被活捉后,投井而死。入关不久的清朝统治者为笼络汉人,巩固其统治地位,充分利用李自成攻打保定的这场战斗大作文章,极力宣扬死者的“忠烈”精神,并为邵宗元、张氏兄弟、金毓峒等人在正史立传。清康熙六年(1667年),为纪念这些死者,在保定西关外杨公祠(杨继盛祠堂)西侧修建了一座“忠烈祠”。在御史金毓峒投井处,修建井亭(在今保定人民体育场东北门处),将井称为“明御史金公殉难泉”,并树碑立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直隶巡抚于成龙捐资赎回了已卖给他人的张氏园,重修张罗彦一家“殉难”的井亭,取名曰“不改亭”,并亲自撰文立碑。今日莲池之“金公殉难碑”,绝不是为了宣扬他们所谓的“忠君”思想,宣扬他们的士大夫“气节”,而是讲述这一段历史,从侧面来反映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遗风。这些碑刻对于研究保定地方历史,研究李自成农民起义,都是很珍贵的资料。
枚廊西侧的假山名篇留洞,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篇留洞由苏东坡诗句“清篇留峡洞”而得名。它有三个洞口,分别面向三个河塘,像汉字“入”字。三个河塘,犹如三个口字,正好组成一个汉字“品“字。东西一条甬路把荷塘分为南北两部,象征着莲池是一品园。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造园艺术。山顶上有一体态空灵的四角小亭,名观澜亭,匾额为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题写。站在亭台,眺望碧波荡漾的荷塘,故曰观澜亭。
前面这座筑于石基之上的凉堂,名为“岩榭”(岩:是高峻的意思,榭:是建在高台上的木屋),它为消夏乘凉观景的地方。岩榭右后边矗立着14通碑,多为庙碑、墓碑。南边最高大的碑是冯玉祥将军的墓碑。
翠竹掩映下的这组建筑群名寒绿轩,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名字取自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其南有四门相通的院落,名“竹烟槐雨”,此名摘自宋代词人吴文英的《梦窗词》句。如今这里是莲池书院展览陈列的地方。
莲池书院创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当雍正皇帝颁令各省兴办书院的圣旨下达后,直隶总督李卫选择了莲池这块地方,建立的书院取名为莲池书院。书院开办后,倍受皇帝的重视,仅乾隆皇帝巡视四次。它一直是直隶省的最高学府,到清末莲池书院一度遐迩闻名,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直隶省文化教育中心。至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停办,历时170年,它为清王朝培养了不少忠实于统治者的官僚、文人和学者。在这里任职的院长都是当时全国的知名人士,如章学诚、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吴汝纶任莲池书院院长长达十四年之久,主张“中国必须重视新学变法”,先后在书院开办了英语“西学堂”,日语“东学堂”。中国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是莲池书院的学生。1952年11月22日,毛主席视察莲池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
关于刘春霖中状元有一故事呢。原来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试卷之字圆润浑厚、稳重饱满,只是用笔太重。慈禧看了,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猛震。因为他名字中有个“珍”字,顿时联想到被害死的珍妃,而“朱”又是被清朝消灭的明王朝统治者的姓,很是厌恶。再看籍贯是广东,又联想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搅得大清江山不稳,她决不会再让一个广东人做状元来添乱。于是,翻开第二份刘春霖的试卷,慈禧一看其字疏淡娟秀,先有几分喜欢,便仔细端详起来,并自言自语道:“刘春霖,春霖,春霖。”若有所思,当时正值大旱,举国焦虑。刘春霖的名字使她想到“春风化雨,普降甘霖”,认为这是吉祥之兆,面露喜色。看到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时,连连说道:“肃宁,肃宁,肃靖安宁。”这正符合她刚刚饱尝八国联军之苦后渴盼肃靖安宁的心态。于是,她停止阅卷,拿定了让此人做状元的主意。按大清的典制,状元是要由皇帝御笔亲点的。慈禧为了避免众议,便下令送光绪皇帝钦点状元。光绪当时已被她软禁瀛台,只能揣摸慈禧意图办事,由他钦点状元不过是走走过场,便钦点了放在最上面的试卷——刘春霖。这样,刘春霖被钦定甲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就在刘春霖金榜题名后的次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科考,推广学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出身农家的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因此他戏称自己为“第一人中最后人” 。
园中最高的假山是红枣坡,山上枣树葱茏、古柏蔽日,六幢亭高居顶峰。这里陈列着辽、金、元时的六幢经幢,是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佛教珍品。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狼狈逃往西安,留守北京的兵部尚书荣禄、户部尚书崇绮等逃到保定,躲进莲池。当四国联军将要侵入保定时,兵部尚书荣禄也逃往西安,户部尚书崇绮在走投无路的处境下遂在红枣坡自缢身亡。
前面的这座三拱石桥是元代建筑白石桥,名绿野梯桥。桥全长9.65米,宽2.65米。由汉白玉石砌成,主拱上之吞水兽造型古朴浑厚,刀法粗犷洗练,具有典型元代风格。桥栏透雕净瓶莲叶,为解放后重修时所做,这座桥是莲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横亘于南北塘之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名藻泳楼,它是十二景中唯一以植物命名的景点。“藻泳”,意为水藻在漂游,藻泳楼临水,可以看见水中的绿藻在楼的倒影上游动,故名。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直隶保定各校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成立了联合会,莲池成为河北中部爱国人士宣传科学与民主、唤起民众思想觉悟的活动中心。楼前一对铁狮子,摆放位置迥异,显示女性地位之重要。迎面一麻姑献寿石雕,为保定曲阳石雕之精品。
前面红墙内的一组建筑,名蕊幢精舍,原为佛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茂林修竹之中坐落着东西两重庭院,西院为篆窠、藏经楼,东院为煨芋室、十诵禅房。蕊幢精舍这组建筑在佛家建筑中属于中等偏小的规模。
首先进的是垂花门,在佛家建筑中叫山门。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这组建筑规模较小,只有一道门。门前有一幅楹联,是莲池书院院长张叙撰书的。“绀宇清严镜水深,闲房幽寂竹阴森。”意思是佛寺既清正严肃,池塘的水平静明净而且深。佛寺又空宽寂静,门前的树木茂密成荫。
穿过垂花门,便是篆窠。这是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在大的寺庙中叫天王殿,因在其中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而得名。四大天王,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篆窠是一组烧香拜佛之所,因盘香燃烧时烟雾状如篆字而得名。如今这里展示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参观古莲花池的剪影和电影、电视剧、名人、专家与古莲花池,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穿过篆窠便是藏经楼,因其收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而得名,内奉大雄教典七千余卷。在大的寺庙中,过天王殿后依次为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等。大雄宝殿里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这里集大雄宝殿、藏经楼于一身,如今这里是文物库房。
东院为煨芋室、十诵禅房。在大的寺庙中大雄宝殿两侧配殿,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这里合二为一,煨芋室为僧人生活区。“煨芋”,本指用湿纸包上芋头放在带火的灰里烧熟,这里指世外遇仙,缘于一个典故。唐代,李泌年轻时在衡岳寺读书,发现一个外号叫“懒残”的寺僧言行怪异,便在夜半时分前往拜见。这时懒残在拨火煨芋,让李泌等了很久,才把吃剩下的半个芋头让李泌吃了,然后说:“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匡佐了四位皇帝,并在德宗朝做了十年宰相,最后乘仙而去。十诵禅房为接待云游僧人的地方。“十诵”,指佛门的十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视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乾隆皇帝诗曰:“此莲池匪彼莲池,缀景聊观精舍奇。若论顾名思正义,藏经应效郝经为。”意思是,古莲池不是佛地,用蕊幢精舍点缀景点很奇特。如果看到名称而想到它本来的含义,那么藏经楼收藏图书就应该效仿郝经的万卷楼。因为万卷楼藏书多而全,据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的《万卷楼藏书碑记》记载,万卷楼收藏经、史、子、集四类图书,共计33711卷。
蕊幢精舍东南侧的建筑,名绎堂。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它包括绎堂、驻景楼、不如亭三组建筑。历史上的驻景楼的位置还偏南,大约在莲池会馆最东边那栋楼的位置。现在的驻景楼是解放后建的文化馆,1996年进行了改造,外接了廊檐抱厦,命名其为驻景楼。
绎堂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是习射的场地。清朝是游牧民族,以“马上得天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十分重视骑射技艺。行宫时皇帝常在此观看他的扈从及应诏而来的将弁、武举射箭、比赛。乾隆皇帝诗曰:“绎堂小坐绎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设使工夫艰并及,不妨力受一经为。”意思为在绎堂略坐沉思,这里原应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假如学习六艺的时间和精力难于同时达到,不妨集中精力攻克一门技艺。
这座六角小亭名为不如亭,原名“苍然一形”。光绪五年( 1879年),更名为不如亭,缘于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种五谷和蔬菜的学问,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老圃。”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可以不必学习生产技艺,他们的统治权威来自封建礼仪制度的认真贯彻执行和个人品格力量的感化。这就是“不如”包含的深层意思。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此亭原名“如意亭”,在封建时代是显贵们酒足饭饱之后纳凉小憩之所。当年这些寄生虫来到亭中可以观赏到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种菜浇园的情景,以此来“陶冶”他们的田园逸兴。后来,一些在科考中落榜的读书人来到此亭,看见农夫在园中耕耘获果,思量读书人老死科场贻误终身的可悲境遇,叹息还不如回家种田,遂有人提笔把“如意”改为“不如”。
前面来到了昆阆,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原是行宫时期的鹤柴南苑,1965年重修,又名为“西小院”。北壁和西壁上嵌有微碑,它从甲骨文开始,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环廊中间有一通记录着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名碑——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张裕钊曾任莲池书院院长,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其他三位是吴汝纶、黎庶昌、薜福成),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和书法家。其书法“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绝无痕迹”,因而深受康有为的推崇,他的书法风格有卓越的创造和发展。宫岛大八,日本人,因闻张的盛名而来求学,他先后随张到保定、武昌、襄阳等地的书院学习,历时八年之久,颇得先生真传,其师生情谊更是感人肺腑。张的弟子三千,宫岛是唯一给他送终的人。宫岛回国后创立了“善邻书院”,该书院在东京是历史悠久的中文学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宫岛的学生上条信山多次来华交流,他于1986年8月出资修建了此碑。该碑由启功先生撰文题额“谊深学海”四个字,这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一个永久见证。
昆阆一旁是鹤柴(zhai ),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原为行宫养鹤的地方,内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亭”。“鸟隅亭”是由直隶总督方观承所书写。院内一对铜雕仙鹤依傍在一棵松树,寓意松鹤延年。历史上鹤柴包括现在的鹤柴、西小院及总购的一部分。乾隆皇帝诗曰:“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不必禽经征故事,九皋深意缅风人。”意思是,只应当是古老的柏树才可以作为仙鹤的栖息处,或许是由于有隐藏水中的鱼可以结为邻居,才屈居“鸟隅”一带。没有必要从《禽经》中去寻求什么典故,我们缅怀古代诗人,他用“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深刻用意告诉我们要礼敬闲人。
眼前的这座建筑名“小方壶”,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88岁高龄时所书,十分珍贵。梁同书活到了93岁,其书法名满天下,在日本、琉球都有很大影响。因“壶”字写得潦草,游客有的念台、有的念壹。这里还有一小故事呢。1958年2月,刘少奇同志视察莲池时,看到“小方壶”的匾额,就笑着问:“谁能解释一下这块匾额?”当时陪同人员鸦雀无声。这时,他的秘书站出来,我来解释一下吧:传说东海有三岛,名为瀛洲、蓬莱、方丈,其中的方丈又叫方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说完后,刘少奇同志满意地笑道:“你是红秀才哟!”这里曾是保定作家群的办公地点。著名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红旗谱》、《播火记》就是在这里编纂而成的。小方壶有一副楹联为“竹静似闻苍玉佩,松寒欲傍绿荷衣”,其意为“竹林寂静得似乎可以听到绿色玉佩因相互撞击而发出的极低微的声响;松树冷清得想去靠近碧绿的荷花,相互做个伴儿。”此联落款为“成亲王”,“成亲王”即永星,为乾隆的第十一个儿子,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室内现为保定作家群展。
小方壶北侧是君子长生馆,行宫时期这里是“课荣书舫”。舫,泛指船,这里所指建筑物凌驾水上,如舟行水,又为读书之处,故名“书舫”。西晋文学家潘岳写的《芙蓉赋》中云“课众荣而此观,焕卓荦而独殊”,意即品评众花,只有荷花光彩焕发、超然出众。清同治年间,黄彭年曾带领他的学生在这里编纂《畿辅通志》。当时的肃宁县令送来一幅墨迹拓片,上有“君子长生”四字,众编修见此触景生情,于是把“课荣书舫”改为“君子长生馆”,其意是通过赞誉池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来借喻人居此馆,会修行长生。
这里特殊的地方是它竟然有两副对联。抱厦的对联是:“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地接琅寰,山林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联中“绿野”、“华林”、“琅寰”、“宛委”四处是用典。其意为“古莲花池曾是侯府园林,又辟为皇家宫苑,漫长的历史转顺即逝,却留下了一处著名的古迹;它与琅寰福地接壤,同宛委山比邻,也是个文明的发祥地。如今正承续百代之遗绪,振兴礼乐教化的大业。”此联作于1878年,正值莲池书院第一次扩建的时候,联语表达了继承前人、光大事业的恢弘志向。作者为李景明,生平不详。
正间的对联是:“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叫思古发幽情。”其意为“岸上的花儿开始凋谢,游人很少,庭院空旷冷落。人们喜爱园林里任何时候的风光,只管清雅地去游赏,寻觅昔日那些名胜之地。池中的荷花依然幽香,没有游船,水面平静如波。借问当年的莲池书院哪里去了?它的消失更激起人们打发那怀古的深远情思。”此联作于1931年,此时经过军阀混战,莲池残骸狼藉,不可言状。所以调子比较低沉,恰好与上一副对联形成对照。作者朱焕彪,生平不详。
大家从这里向东看,莲池湖面在没有荷花的时候,水面平静似一面镜子。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当时保定知府查志隆对古莲池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他提出要以莲池湖塘作为一面“水鉴”,来验照自己度量是否宽宏,志向是否凝定,施政是否清廉,行为是否光明正大。他告戒到莲池游乐的官吏不要徒事游顽,要以水为鉴,鉴身、鉴心,看是否有负皇恩和苍生,并特地令人在甬道上建一牌坊,上悬“水鉴公署”四字匾额,这就是历史上“水鉴公署”的由来。
荷塘中间的亭子名宛虹亭,俗称水中亭,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包括亭子及亭南之宛虹桥、亭北之曲桥。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听我给大家讲一讲。宛虹亭的亭顶造型很独特,像一顶翻卷的莲叶托着一个桃子。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连夜脱身逃往西安。1901年秋,为了迎接回銮北京的慈禧,直隶总督袁世凯下令将永宁寺改建为行宫,重修莲池作为行宫御苑。当时,有一位老工匠巧妙的将永宁寺行宫中的一座凉亭亭顶造成了“莲叶托桃”样式。当生性多疑的慈禧宴乐之余,来到这里得意洋洋地游赏行宫景物时,突然,两眼直勾勾地盯住了那个凉亭的亭顶,在场的官员原以为她从没见过这种造型,一定会大加赞赏,可谁知,刹那间,她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半晌喘不过气来。直隶官员们见此,个个吓得直叩响头。慈禧当下便传旨捉拿设计亭顶的人,就地处死。这时,人们才醒悟,“莲叶托桃”恰恰谐了“连夜脱逃”之音,揭了她“庚子之变”的丑事。于是,他们又是毁亭,又是杀人。老工匠为了不牵连别人,挺身而出,壮烈就义,死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老工匠,就把行宫和御苑的亭顶都建成了“莲叶托桃”的样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宛虹亭有一副楹联,文为:海为龙世界;天是鹤故乡。“海”和“天”,这里指莲池这块风水宝地。在朦胧月色之下,或于薄雾笼罩之中,或值初冬小雪融入暖水激起连天水汽之时,给人一种辽阔飘渺的海的感受。园内不仅有龙飞刻石,而且真龙天子乾隆、嘉庆、光绪都来此驻跸,这行宫不就是“龙的世界”吗?园中养有丹顶鹤,寓示白鹤展翅蓝天。可谓意境深远。这副对联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作品,原墨迹藏安徽省博物馆。
这里是一组以声景为主题的古园林建筑,它分别由响琴榭、响琴涧、响琴桥组成。响琴榭恰似一架钢琴,满城一亩泉水和鸡居泉水奏出高山流水之曲。登听琴楼俯视响琴,聆听那清越激扬的弦音,富有诗情画意,游者至此,领略其妙,无不击掌叫绝。
过响琴桥后见一方尖顶亭,名叫洒然亭,因这里风清气爽而得名。洒然亭北面这一带便是莲池书院的旧址。
这里是轩廊,因其陈列着一方巨砚而得名。此砚产于我市易县,又名“易水砚”,长3米,宽2米,砚面雕出99条龙,也称“百龙巨砚”。巨砚轩右边有一书法艺术价值较高的碑——“蔡京送行诗碑”。蔡京,看过《水浒》的人知道,他是个大奸臣,是宋代“六贼”(蔡京、童贯、王黻、梁师成、李彦、朱面)之首。他写一手好字,但由于政声狼藉,人品太坏,所以人们都不愿保留他的字,至于刻石就更为少见,这首诗是蔡京42岁时给他的朋友李琮送行时写的。李琮调任保定后,很欣赏他的字,于是请人刻碑加以保存。
这里矗立着一块奇特的太湖石,高4米有余,名曰“太保峰”。“太保”是我国古代的官名,凡加此衔的,皆为正一品官。这种荣衔只加给最尊重的朝臣,一般朝臣是享受不到这种荣耀的。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苏州人顾愿为已故的老师郑襄敏公题写。郑襄敏公即郑洛,保定市徐水县人。郑氏家族在明朝显赫,世称“三朝甲弟”、“六世中丞”。郑洛本人做过太子太保、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兵部尚书等高官,曾经“经略七省”、“总镇三边”。在郑洛去世10年后,他的学生顾愿搜集到了一块珍贵的“象皮青”太湖石,在其上题名为“太保峰”。这块“象皮青”太湖石来之不易,北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宋徽宗赵佶在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筑“万岁山”,筑山之石皆用江南太湖石。四年之后,金人攻破汴梁之后,将所有筑山之石运往北京建造了北海琼岛。后来琼岛的“象皮青”太湖石流散到北京各地,这块是流散中的一块,非常珍贵。“太保峰”示意郑洛的为人、政绩如同山峰一样高大,令后人景仰,永远怀念。“太保峰”原在保定西关外灵雨寺(今保定二中分校)旧址,1965年移入古莲池园中保护。
这里是奎画楼,它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高芬阁的组成部分。“奎画”,称帝王的墨迹。“奎”,本指胯骨,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颗,形似胯骨而得名“奎宿”,古人又因奎宿屈曲相勾如文字,而认为它主管文运,又因此而美称帝王的诗文书画和藏书处,如“奎藻”、“奎文”、“奎画”、“奎阁”。康熙御笔“龙飞”二字真迹原藏于此,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时焚毁。奎画楼一层展示的是莲池收藏的石像、铁炮和珊瑚化石等。据地质学家鉴定,这块珊瑚化石距今有4亿5千万年的历史,它是一块海底珊瑚化石,因它外形像蜂巢,所以叫蜂巢珊瑚化石。
这里是高芬阁,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因《晋书》中“高芬远映”而得名。楹联为:“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其意为“林荫清晰,天气和暖,高芬阁与翠柏为邻,与紫藤、高槐结友,夏季浓荫密布,日光穿过浓荫,洒落于地,星星点点,斑驳陆离;今日的流水,就是古时的流水。古时的修竹,就是今日的修竹。描绘的是一种修竹常绿,清溪永流的恬淡意境。”作者王文志,乾隆时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
这里是绪式濂溪,其名由来是效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因周敦颐住濂溪旁,世称“濂溪先生”。其前面“紫藤水埠”,有寿藤几株,蟉曲倚架,花时弥覆,如设紫丝步障一般,由平台下,可直接临水。
绪式濂溪后边的建筑是万卷楼,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万卷楼原为元代祁州刺史贾辅的藏书楼,在清代,是用以收藏帝王宸翰之所。据黄彭年的《万卷楼藏书碑记》讲,万卷楼藏书极为丰富,包括经、史、子、集等,总共为33711卷。此外还有各类丛书数十种。
左手进院是花南研北草堂,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历史上原为两进院,有三排建筑组成,现为一进院。“花南”是指一种观赏美景的状态,研北之“研”,古文通砚石的“砚”,“砚北”原意为“谓几案面南,人坐研北,指从事著作。”这里指一种写作状态。“花南”和“研北”都是一种虚拟的情景,可以理解为赏景而述作,指明此景为适于文人赏景而述作之处。前庭名“清馀于适”,意谓清净、宽裕而舒畅。它是宴请宾客的地方。后排正房名“时术斋”,意谓时时学习的地方。行宫时期,乾隆皇帝驾临在此召见直隶官员。
清朝乾隆皇帝一生驻跸莲池七次,写下了“即景诗”和训勉直隶总督的“明职诗”50余首。历代文人大吏歌咏莲池诗文络绎不绝。时任清苑知县时来敏游览莲池后,曾写了一首诗,诗的末句云:“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这充分说明了古莲花池迷人的景色,但愿您游览莲池后也能带来同样的感受。
好了,各位朋友,有关古莲花池的介绍,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次光临!讲解中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最后祝愿大家一路顺风!再见!
注释:
(1)张柔(1190—1268年),字德刚,易州定兴人。1218年,蒙古军入侵时,张柔兵败被擒,率部归降蒙古军。在元朝实现亡金灭宋、统一整个中国的战争中,竭尽汗马之劳,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柔本人由千户侯升为万户侯、蔡国公,随后又加封为“汝南王”,成为元朝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汉族大世侯。
(2)全国十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浙江海盐的绮园;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保定的古莲花池;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